扩大视野,推进夏文化研究——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
[发布时间:2020-10-22 10:23:46] [来源:大河网] [责编:hyw06] [作者:田宜龙 温小娟 祁思元]

  □河南日报记者 田宜龙 温小娟 祁思元

  夏代究竟存在与否?夏商更替是在什么阶段?如何判断夏的遗存?10月19日,在洛阳举行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接受了记者采访。

  李伯谦说,近年来,考古学界通过对登封王城岗遗址、新郑新寨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和遗迹,为确定夏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证据。

  “历史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禹都阳城、禹伐三苗、涂山之会等,都已在考古上都找到了相关证据。”李伯谦说,比如,在距离王城岗遗址不远的地方,发掘出土有“阳城仓器”的陶片,“阳城”二字清清楚楚,所以认为夏代都城阳城就在王城岗。

  1996年,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了9个学科200多位专家学者联合攻关。通过“碳14”年代测定方法最终认定:以王城岗遗址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存是夏朝早期文化,以河南新密新砦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是“后羿代夏”时期的夏文化,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是“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的夏文化,而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

  “夏朝以河南为中心,实际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甚至包括湖北部分地区,都存有夏文化痕迹。若想把5000多年中华文明历程梳理清楚,夏朝是最关键的起点。”李伯谦说。

  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文化研究重点之一,发掘工作持续了61年之久,但发掘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当前,宫殿的数量、建造时间、宫殿区的位置,出土绿松石的矿源,以及牙璋的性质、作用及其制作过程等许多问题还未解决。

  李伯谦表示,下一步,要扩大视野和研究范围,比如发掘夏商更替阶段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剖析相互之间关系,采用多学科联合攻关,将夏文化研究不断向前推进。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豫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22650号 郑公备:410103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