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民奔小康劲更足
[发布时间:2020-3-30 9:58:15]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责编:hyw05] [作者:]

image.png

扶贫工作队队员帮助村民除草、翻土 王申 摄

■尚 峥 屈代骏

湖北宜昌市点军区高岩村属特困村,全村共553户、1296人,其中贫困户就达116户、217人。如今,该村的贫困户已全部摘帽。谈起这一可喜变化,村民们无不感慨地说:这些成就,与宜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大力帮扶是分不开的。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该支队党委从帮扶开始就明确提出严格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把结对帮扶落实到每一名党员干部和责任科室。

该支队政治部组教科负责帮扶贫困户杨云成。支队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文涛来到杨云成家中,详细了解致贫原因,听取帮扶需要。

杨云成年近六十岁,因股骨头坏死,导致行动不便。为了给他治病做手术,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他的妻子患有风湿病,也不能负重劳动。两人膝下虽有一个女儿,但远嫁外地,很少与家人联系。两口子的生计主要靠每月几百元的低保来维持。

在了解杨云成的情况后,文涛当即与他们夫妻俩商讨脱贫致富的对策:在现有养蜂的基础上,再发展几箱,增加收入;为他们报销养猪养鸡的本钱;资助种地的种子、肥料;加强与其女儿联系沟通,劝说其尽赡养老人之责。

今年受疫情影响,当得知杨云成家播种时节没有种子、肥料时,组教科助理员熊琪立马给他们送去,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扶贫扶志激发动力

在扶贫工作中,工作队员发现,大部分群众致贫,主要是因病因灾造成,但也有少数人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心想吃低保,缺乏自身脱贫动力,为帮助这部分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支队政委肖波要求工作队员在提供物资帮助的同时加强思想引导,调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贫困户林兆镛,前几年父亲去世,家境贫寒的他常年在外打工挣钱。结婚后,他生了两个儿子。2017年9月,林兆镛在武汉工地施工时不幸摔伤,左腿交叉韧带断裂,大额的手术费医疗费和不能负重干活,让五口之家的日子越过越紧,时间长了,媳妇觉得没有希望,带着小儿子离开了家。

家庭的变故给林兆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从此他一蹶不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开始混日子,伸手要低保。

为了帮助林兆镛,该支队干部陈涛天天入户,给他讲政策、找门路,帮他重拾生活信心。在养病期间,林兆镛利用家里的农田种植茶叶和玉米。身体稍恢复后,就开始打工,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他省吃俭用,搬进了新房,并将大儿子送到幼儿园上学。

从林兆镛的思想变化过程,支队领导进一步认识到,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是扶贫工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该支队要求工作队员在扶贫工作中,大力加强乡村文明建设,通过捐款捐书、新建“乡村书屋”、召开屋场会、宣传扶贫政策、倾听群众呼声,赢得村民对脱贫攻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

打通村路发展旅游

要想富,先修路。有人说,走进高岩村,好像钻进了条“死胡同”。

由于交通不畅,严重制约了村里的发展,为此,支队在帮扶过程中,坚持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帮助改善该村的交通环境。

通过几年努力,目前已协助村委会打通了6个村小组的“断头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的输出交易。同时,他们还大力推进高岩村到朱家坪的公路项目建设,这条路打通后,将原先从高岩村进入宜昌城区的两个小时车程缩短近一个小时。

为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该支队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向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因地制宜,制定了以发展“四季小水果种植为主,新型畜牧和中蜂养殖为辅”的产业模式,目前,该村已调整种植小水果500余亩,确定发展中蜂200余箱。

高岩村虽然地处偏僻,但山村风貌秀丽,并有保存完好的“杨家老屋”和一些古墓群。随着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给该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宜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积极谋划,利用自然资源,帮助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杨家老屋”属于木质结构,在修缮过程中,该支队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开展技术指导。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豫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22650号 郑公备:410103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