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废弃露天矿山整治修复调查
[发布时间:2019-8-23 8:42:19]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编:hyw05] [作者:]

站在整治修复后的三亚抱坡岭山顶远眺三亚湾。

站在整治修复后的三亚抱坡岭山顶远眺三亚湾。

除了蓝天、碧海、沙滩、森林以外,海南省还有什么自然资源引人注目?答案是矿产。海南的富铁矿、锆钛砂矿、石英砂等矿产资源蕴藏量居全国前列,但因为以前在陆域固体矿产开发规模小、露天开采多、建筑石料多等特点,其矿山开采带来了诸多“后遗症”。

数据统计,单在三亚,当地分布的废弃建筑用粘土矿和花岗岩石料矿山就达55处之多,且主要分布在沿绕城高速公路、南丁互通至亚龙湾公路、西线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周边,涉及受损山体面积105万平方米。

三亚的废弃矿山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两侧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从全省范围看也是如此。数据统计,海南全省废弃露天开采矿山有数百处之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海南建省之初,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高峰期,建筑用石料矿山开采遍地开花。但由于缺乏地质环境保护意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就地取材、沿途开发现象极为普遍,大部分露天开采矿山闭坑后未经治理成为了废弃矿山。

随着海南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岛,由废弃矿山开采所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自由贸易区(港)形象,对废弃矿山的治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针对海南废弃露天矿山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两侧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废弃矿山复垦过程中主体的责任、资金、技术等难点问题怎样解决?如何不再走“先开采、再治理”的老路,让“生态伤疤”加快复原?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秃山披绿补“伤疤”

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对三亚的发展至关重要。三亚抱坡岭紧挨海南环线高速,距离三亚湾直线距离不过10公里,但也就是在4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被废弃的水泥灰岩产地,山石裸露、遍体鳞伤,“抬头望秃山、双脚满白灰”的真实写照,让抱坡岭成了三亚让人心痛的“伤疤”。

“地质灾害隐患突出、土地资源占用破环严重、地形地貌植被景观遭破坏影响,你能想象得到吗,三亚作为一座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竟然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和自然资源遭到损毁的现实。”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处长何贤伟痛心地说。

秃山该咋补?能补好吗?一连串问号接踵而至。2016年11月,三亚发布实施了《山体保护条例》,这是针对山体立法的全国最早的地方性法规之一,也是全国首部比较系统与相对完整的规范山体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与此同时,三亚又发布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案》,明确受损山体被分4期列入生态修复工程。其中,一期为亚龙湾路口山体,二期为东环铁路隧道口及抱坡岭受损山体,三期为抱坡岭、半岭温泉、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等周边,四期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主干道等周边,总工期用时2年。

秃山没有土,就想方设法往上铺;没有树,干部群众就一起种。尊重绿色植被恢复的自然规律,以生态为主,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落叶树种、常绿树种相结合,注重色叶植物的应用,兼顾四季景观效果,抱坡岭的修复工作凸现了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历时将近1年的人工造林复绿,抱坡岭共种植各类植物30万株,绿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再加上用心管理与精心养护,终于让这座昔日的废石山旧貌换新颜,如今已经成为三亚市民和游客闲庭信步的后花园。

“以前的秃山不见了,看着现在满山的绿色,很是舒心。”三亚市吉阳区抱坡村村民小黄说,修复后的抱坡岭已经成为附近百姓休憩、散步的好去处,爬到山顶还可以眺望三亚湾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在万宁市长丰福田建筑用正长岩矿矿区复垦现场,矿区栽植的槟榔树、桉树、橡胶树已绿叶葱葱,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可是在治理以前,这里的采坑西部下凹积水成潭,形成宽阔水面,一直存在着溺水事故隐患。

2016年6月1日,福田采石场因采矿权到期关闭,随后开始进行矿山修复治理。万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奋介绍,由于矿山为闭坑矿山,开采方式为凹陷露天开采,矿山开采时间较长并几易其主,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尤其是采坑的北、西、南侧边帮一帮到底,没有形成台阶,岩壁陡峭,高度落差近40米,坡度高达70度~80度,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同时,矿山占用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此后,福田采石场投入约1300万元用于整改治理,涉及面积120亩。

在儋州市,上世纪80年代,因石灰岩矿石被大肆开采,儋州莲花山留下了7个巨大坑洞,山体破碎。裸露的石坑失去了大自然的生机,暴雨来袭时,山体滑坡常有发生。这不仅与周围的秀丽风景格格不入,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现如今,经多方科学合理论证和规划,莲花山已把破碎山体修复纳入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中,聘请公司做概念性规划,以生态修复先行为原则,挖掘特殊的采石坑地貌特色资源,融入文化内涵进行旅游景点建设,实现山体修复和旅游产业发展双赢。

工作人员正在养护抱坡岭绿植。

工作人员正在养护抱坡岭绿植。

矿产开发重心转向保护

海南是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但同时,海南的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

海南省昌江县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亚洲第一富铁矿”的石碌铁矿有着沧桑而辉煌的历史。登上采矿生产调度楼楼顶远望,自东向西的山麓张开臂膀把整个矿区紧紧抱在怀里。螺旋式的采矿平台,从石碌岭自上而下盘旋至采场深处,和大多数露天采场一样,这样一个漏斗状的大采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成本较高,加之个别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非法采矿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影响了海南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何贤伟直言不讳。

海南丰富的矿产资源造成了这里曾经在短期内形成了商业探矿热潮、部分矿产无序开发的状况。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海南这个旅游产业发达的省份而言尤为重要,那么应该如何把矿山从资源开发保障转移到地质环境保护上来?

事实上,早在2014年,海南省就发出通知要求严格划定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保护区内严禁矿产资源开发;停止新设采矿权审批,停止新设除建筑用砂、石、土和地热、矿泉水等矿产资源以外的采矿权。并且,该省还规定除开采河砂、地热、矿泉水外,不得在重要城镇、重点景区周围500米范围内新设采矿权;新设采矿权应当符合矿种目录,并严格实行采矿权设置方案和总量控制管理制度。

2018年2月,《海南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100%。这意味着,海南绿色矿山建设已经到了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的阶段。为此,海南要求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强化“边开采、边治理”,不留生态赤字;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法律保障,建立不达标矿山退出机制,鼓励和扶持矿山企业加快升级改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最大资本和优势,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据介绍,《海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进行第三次修正时明确,将鼓励内外投资者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鼓励投资勘查开采民族自治地方的矿产资源,调整为严格依法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对矿业活动的管控,促进生态保护;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环境优先、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符合省、市、县、自治县总体规划,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关规定。

同时,海南明确绿色矿山建设作为采矿权人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责任义务,并要求纳入招拍挂公告和有关文件中,将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作为采矿权延续的必要条件,对大中型绿色矿山已设采矿权深部的资源勘查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促进传统矿业转型升级。

在昌江石碌铁矿,开采企业早在十几年前便委托海南省有色探矿技术研究院编制了《石碌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在此后的治理过程中,企业在堆满各种固体废弃物的矿坑里种上了灌木、乔木等植物,将排土场种上火龙果、番石榴、龙眼等一批果树。废弃矿山摇身一变成为热带果园,这不仅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丰收的瓜果还能作为福利分发给矿区职工。2017年12月,原国土资源部批准了海南石碌铁矿矿山公园的国家矿山公园资格。

此外,上世纪90年代开建的华润昌江芸红岭水泥灰岩露天矿山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要求,制定方案整治1.2公里长的碎石高陡边坡积石堆,于今年7月开始实施清石、修坡、复绿的治理工程,及早清除了景区沿线视觉障碍及滑坡地质灾害隐患,促进打造昌江木棉红旅游产业。

痛下决心,破釜沉舟。海南省还从2013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清理整顿探矿权采矿权工作,2015年初,原海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逐年压减陆域探矿权、采矿权,逐步停止陆域社会投资探矿勘查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数据统计,经过几年的清理整顿,海南全省省级发证探矿权从2011年底的514个压减为2018年底的27个,同期全省采矿权数量由329个压减为158个。

抱伦金矿闭库复垦后的一号尾矿库变成运动场。

抱伦金矿闭库复垦后的一号尾矿库变成运动场。

历史旧账谁来还、如何还

不容忽视的是,海南有些露天矿山企业尤其是小型矿山企业还处在一种初级开发水平阶段,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开采、轻治理;重富矿、轻贫矿;中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整体的问题。

“现在很多露天矿山在开采结束以后,没有及时进行边坡治理、复垦绿化等生态环境恢复性治理工作,如果久拖不决,会带来很多新的历史遗留问题。”何贤伟表示。

作为石灰岩矿山,从上世纪30年代起,三亚抱坡岭就被开挖,东边山岭已被削平,残留的山体裸露面积达6.3万平方米,垂直高度达168米,危岩耸立,时而滑落的岩块充满危险。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海南省政府正式发函,同意将三亚列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三亚开始对山海河等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修复,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

但是抱坡岭属于破坏严重的山体,受损面积逾6万平方米,且受损山体水土涵养能力几乎丧失。更为严峻的是,三亚属于台风多发地区,雨季多风,旱季缺水,大面积V形槽填土的成功率非常低。根据测算,仅抱坡岭修复就需要投资近6000万元。破坏了几十年的山体,修复工程谁来买单?

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决定修复资金由三亚市政府和三亚华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政府投资2/3,企业投资1/3并垫资代建。修复主要采用人工退台填土的方式进行,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抱坡岭生态修复整治工程有关负责人邢玉庭告诉记者,项目重点放在山体安全、植物本土化和山体海绵化蓄水等方面。山体修复材料根据未损坏山体的地质结构进行选择,尽量保持一致,增加稳定性;项目结束后,地质灾害观测需要持续1~2年。植被选择上,草本植物以本地生杂草为主,灌木原则上用附近未被损坏的山体灌木剪枝插枝,乔木多采用小叶榕等耐旱、耐贫瘠的本土树种。2~3年后,就可任这些植物生长,待山体逐渐恢复自我修复能力。

邢玉庭介绍,抱坡岭山体治理项目最终总投资6300万元,主要包括建设20个退台、挡土墙、上山应急公路、喷灌系统及12万平米的绿化工作。同时,为了能够为以后建设郊野公园做好准备,抱坡岭园林景观配套工程也如期完工,建成2.3万立方米海绵蓄水池、生态停车场、慢走步道、高差式景观等。在2016年土石方工程基本完成基础上,从2017年起持续实施完成植被恢复等配套工程。

三亚抱坡岭的修复治理,仅是海南处理废弃露天矿山欠账旧账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海南省在停止新设除建筑用砂石土等矿产资源以外采矿权,强化源头保护基础上,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严格落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开发准入及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破坏责任追究。

此外,为全面查清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底数,加快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2017年,海南省委托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实施完成了《海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项目,查明了全省402个矿山现状条件下存在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和原生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植被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对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和成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与此同时,海南省还每年委托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重点针对固体矿产开发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立体式监测,形成年度动态监测成果。对动态监测、日常巡查发现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突出问题,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一矿一策、一市县一方案等方式,分别向市县、矿山企业下发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

“我们还采取蹲点督导、巡回检查方式,推动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较重的市县落实工作。”何贤伟说,他们在督导蹲点工作中不断加大整改力度,推动企业投资3046万元,完成了长丰镇福田建筑用正长岩矿、和乐镇青塘村建筑用花岗岩矿等5个老矿山的治理工程,治理面积714亩。

据悉,海南已明确加快推进历史遗留和已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争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26940亩治理任务等要求,明确全省2019年、2020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13028亩、8666亩,将任务分解到各市县,要求限期完成。

守护生态规划先行。海南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在一张蓝图上增绿护蓝。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厅长丁式江介绍说,海南必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注重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资源勘查开发准入,全面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新设各类采矿权、探矿权,强化绿色先行,在矿产资源勘查设计、开发与保护方案中加强对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的源头管控,积极组织动员各界力量,加快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坚决保护海南绿水青山。同时,将历史遗留和责任人已经灭失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纳入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豫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22650号 郑公备:410103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