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有了“领跑者” --1005家企业“牵手”贫困村,形成“千企+千村+N”长效脱贫机制
[发布时间:2017-8-11 10:51:17] [来源:河南省农业厅] [责编:hyw06] [作者:司马连竹 刁良梓]
西峡县太平镇是以风光闻名的特色旅游小镇,别看这里的村民身处深山,致富门路却不少:自家院子是农家乐、宾馆,房后大棚培育着香菇,山里承包着山茱萸种植林,不少人还开起了网店,把香菇酱、土蜂蜜、自酿黄酒等特产销往全国……

    菇农、药农、网店主,当地农民多重身份的背后,是宛西制药、仲景大厨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产业链条结出的硕果。宛西制药已在西峡伏牛山腹地的寨根、二郎坪、太平、米坪等5个乡镇建立了22万亩的山茱萸生产基地,与农民签订了30年的收购合同,实行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收购,企业每年反哺种植户8000万元以上,而这只是南阳实施企业帮扶脱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从今年4月开始,南阳市在前期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选取1005家企业与1005个村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对全市7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扶贫任务较重的292个村实行全覆盖;同时,选派4.55万名现职国家公职人员与16.12万贫困户分别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通过“万名干部助脱贫”行动夯实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功能。

    “企业有项目有资金,贫困村则有土地、劳动力和生态资源优势,两者的结合让企业降低了成本,群众得了实惠,形成村企双赢的态势。”南阳市扶贫办主任周大鹏认为,“千企帮千村”活动把产业建设、转移就业、基础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扶贫路上,企业既是产业的“领跑者”,也是产业扶贫的“教练员”,“企业带富一大片、穷村面貌天天变”良性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呈现。

    村里建起扶贫车间

    从﹃怎么扶﹄到﹃我要扶﹄

    “老板按计件发钱,做一束花能挣四五毛钱,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呢。”7月24日,在社旗县郝寨镇年庄村的仿真花生产车间里,女工张金玲说,自从企业在他们村建起厂房,吸引村里的留守妇女、贫困户来就业,大伙都有了稳定收入,“真是把致富路送到了家门口啊。”

    张金玲上班的企业叫智赢花业,在这里上班的30多名当地工人中,有10多名贫困群众。这是一家在社旗文鑫花业帮扶下建立的小型企业,目前,设在年庄村的“扶贫车间”已达9家,每家都有各自的特色产品。

    除了帮扶设立“扶贫车间”,文鑫花业根据当地劳动力分布和贫困户实际情况,采取“工厂就业”“散户加工”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25个村400多个贫困家庭实现多种模式就业,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

    “企业把扶贫车间建到村里后,一方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新奥针织公司副总经理仵子厚告诉记者,现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他们不但为贫困群众提供岗位技能培训,还为常年在厂务工的贫困户子女从高中到大专院校提供生活补助,既扶贫又扶智,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宛运集团、金冠电气、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南阳大山农业科技园等企业也不断创新帮扶模式,教育扶贫、光伏扶贫、商贸扶贫、生态扶贫等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正在各地蓬勃开展。

    从“怎么扶”到“我要扶”,企业作为主体在脱贫帮扶的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激活帮扶双方的潜能,形成各方多赢的局面。

    据统计,1000多家帮扶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实施了以产业为主的帮扶,400多家企业则以就业帮扶为主。“南阳是农业大市,工商业龙头企业少,因此我们侧重选取农业加工企业、合作社,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让贫困户先稳步增收,循序渐进实现长效脱贫。”周大鹏这样解读“千企”的构成。

    “千企+千村”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延伸出“产业+就业+投资捐赠+文化教育+基础建设+N”的多元化扶贫手段,改变扶贫开发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和领域,丰富扶贫开发模式。

    村企相融共赢

    从﹃输血﹄到﹃造血﹄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是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关键。在南阳“千企帮千村”活动实践过程中,以产业、项目为引导,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态势的整体提升,为形成长效稳定脱贫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进内乡县余关镇,村道宽阔,路树成荫,房前屋后村庄周围华丽变身,一排排独具风格的民宅错落有致,精神文明建设宣传长廊熠熠生辉,顽皮孩子在小广场上尽情嬉戏玩耍,悠闲的老人拉着家常……原本被形象总结为“七沟八岭一面山,沟沟湾湾村相连”的余关镇,今天已经蝶变为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

    “你看,世界单体养殖规模最大的牧原十七分厂、豫西南最大的薄壳核桃基地核心区、市百个重点推进社区牧原兴盛社区……这些产业的兴起,切实改变了余关的面貌。”该镇负责人李耀武兴奋地告诉记者,企业带动了光伏电站、易地搬迁、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贫组合拳”越打越顺。

    在南阳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千企+千村+N”模式,核心是围绕产业和就业做文章,利民利企接地气。在这一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帮扶企业和被帮扶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投资入股、合作经营、托管经营等多种方式,使被帮扶村的群众收入得到增加,环境得到改善;使企业在帮扶过程中拓展了发展空间、塑造了良好形象,实现了自身发展。

    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的牧原集团,在余关镇创新探索出“两个全覆盖”精准扶贫模式,即“养殖+光伏”双管齐下,组织贫困户入股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将养殖场80万平方米猪舍屋顶的固定资源无偿提供给县政府开发光伏扶贫项目,确保每户每年稳定增收6200元以上。目前,这两个“全覆盖”已经将全县贫困户全部涵盖在内。

    余关镇提出“五年造就一座生态新城”,按照产村相融、因地制宜的原则,该镇以路网、水系、景观、庭院、单位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景观绿化正大规模展开,并持续实施农房改造、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文明创建“五大工程”。

    “未来,余关要打造农游发展引领区、精品农业示范区、扶贫产业创新区,加快富民产业培育,鼓励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由于牧原这一“龙头”带动,余关镇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李耀武表示,他们将争取牧原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走村企共建道路。

    “参与帮扶的上千家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前期只能靠鼓励引导,为保障长效机制的形成,我们采取了宣传督促和政策倾斜等多种方式。”周大鹏介绍。

    该市抽调专人定期开展“千企帮千村”巡查活动,同时,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能动性。唐河县对凡帮扶企业到帮扶地建立扶贫项目的,每吸纳一个贫困人口就业并实现脱贫,县财政对企业奖励3000元,对帮扶企业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的,在工业企业星级评定、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淅川县财政出资5000万元,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帮扶贫困人口20人以上的小微企业,可获得最高300万元的贷款,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规模土地流转项目在贷款、贴息、担保、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内乡县出台了对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使用、土地租赁、政治安排等方面,可享受县制订的十二条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实施‘千企帮千村’,引导企业与农村市场深度融合,以产业化为纽带,让‘村企一体化’逐渐铺开,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实现可能。”周大鹏说。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豫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22650号 郑公备:410103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