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聆听民生改善的铿锵足音
[发布时间:2017-7-19 10:08:1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编:hyw06] [作者:王平]

孩子们的笑脸,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潘炳郁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

□本报记者王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回眸刚刚走过的五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一项项创新发展的宏大规划,一条条贴民心、惠民生、解民忧的举措,深刻彰显了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的“执政为民”“共建共享”理念,换来的是中原百姓在迈向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美好新征程中,拥有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民生改善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2016年,河南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7.6%,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持续12个年头的“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全年累计投入再次突破千亿元。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让我们透过一个个故事、一项项举措、一串串数字,一起来追寻这条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的生动轨迹,一起来聆听这个承载亿万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铿锵足音——

整理/王平制图/刘竞

高考前夕,考生用胜利的手势为自己加油。本报资料照片

学有所教

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公平的阳光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十八大报告里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五年来我省持续改善民生的首要目标。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生改善的每一项政策,总是与百姓呼声强烈、高度关注的利益诉求息息相关。这其中,教育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千家万户的目光所系。

来郑州打工多年的杨先生夫妇俩,如今再也不用发愁孩子的上学问题了。一家人租住在九如东路的一个小区,两个孩子今年如愿就近入园、入学。

五年来,中央、河南省两级财政持续拨付专项经费,着力向近年来凸显的“入园难”问题“开刀”。通过同步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末期,全省独立设置幼儿园发展到17481所,在园幼儿达393万人。截至2016年底,我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14%,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幼儿园总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缓解。

针对公众关注的“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我省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连续三年把农村中小学“全面改薄”列入重点民生实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持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工作。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有3257所初中、16747所小学得到升级改造,7.6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目前已有69个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评估认定,更多农村孩子拥有了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也明显缓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率达99%,孩子们感受到“家门口”上学的便利,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大大加快。

不但“有学上”,还要“上好学”。顺应千家万户的迫切期盼,2016年,《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一新生启动“3+3”模式的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改变了高考多年来“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不仅如此,我省近年来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先后取消了7类26项高考加分项目,高考录取更加公平,录取比例大幅提升,更多河南学子有了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史尧摄

病有所医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解决好中原百姓的健康问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在2016年召开的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省委书记谢伏瞻提出:“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动力活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公平可及、群众受益,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省长陈润儿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健康中原建设,不断提升全省人民健康水平。”

“十二五”的五年是医改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五年,我省始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努力让城乡百姓享受到更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健康中原”建设稳步前行,亿万居民在看病就医、健康保障上享受到诸多改革红利。

家庭医生、全民医保、异地就医“一站式”结算等惠民政策的实施,都为“看病难”开出了“药方”。前不久,我省下发方案,2017年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0年,力争每个家庭拥有1名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一份电子健康档案。这意味着,今后,13类47项的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惠及更多城乡居民,从诊治疾病到健康管理,基层首诊、全方位打点健康的服务团队将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看病报销是老百姓最切实的获得感。目前我省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全省已初步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救护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领先全国的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保,更是建立起从“普惠”到“特惠”的重特大疾病保障网,百姓“看得起病”的愿望变为了现实。

公立医院改革、按病种付费举措,则是击向“看病贵”的两记“重拳”。2014年11月1日起,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所有纳入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已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群众看病负担切实减轻。同时,我省自2014年起实施的“25个常见病种定额补偿”、2016年起实施的“43个重特大病种按病种付费”,则有效遏制了大处方、大检查等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即将全面推开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将使百姓诟病的“以药养医”问题得到进一步破除。

“十二五”期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通过强力推进“五年百亿工程”、社会办医“332”行动计划以及各类卫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全省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服务效率持续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省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16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1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17人,分别比五年前增加1.68张、0.45人、0.88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如今,纳入国家六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开建,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河南,让更多中原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当前,在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引领下,河南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大群众在积极投身参与中拥有了“不得病、少生病”的健康获得感。一个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网,正在中原大地构建形成。

敬老院的老人们在锻炼身体。本报资料照片

老有所养

社会保障覆盖城乡

7月10日,濮阳市南乐县元村镇敬老院内,娱乐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65岁的韩来顺与10多名老人聚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看电视,边玩边聊。“在这儿吃、住、照顾得都可好,每月还给发零花钱,得劲儿着呢。”老人高兴地说。

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河南,“老有所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

十八大以来,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实施。截至目前,全省参保人数达4942.7万人,参保率从2012年的91.2%增长到目前的98.7%,位居全国第一,领取待遇人数已达1435.9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以来,我省先后三次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十八大以来,连续五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全省8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基本实现全覆盖。

有养老的“钱”,还要有养老的“地儿”和“陪护的人”。截至2015年底,我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913个,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增加到32.2张。与此同时,全省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数目前达到13021张,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50%以上。养老服务体系的日益健全,让更多老年人实现了“吃住无忧、看病不发愁”。

城乡困难群众也共享到了民生改善的“雨露”。从今年1月1日起,全省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由不低于240元、132元,分别提高至不低于250元、142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新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省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各项基本生活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我省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实现扶贫标准线和低保标准线两线合一,充分发挥低保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十二五”期间,全省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分别比五年前提高85.6%和96.8%,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五年前提高85.3%和128%。在2016年,我省连续两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助力全省40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稳步脱贫。

五年来,我省还累计紧急救助受灾群众353.28万人次,帮助困难群众恢复重建住房40887间、17164户;有效保障了4.5万名孤儿的生活;对64万困难残疾人进行了生活补贴……各地各部门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城镇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大学毕业生在参加郑州市产业集聚区人才双选会。本报资料照片

劳有所得

“家门口”实现安居乐业

“劳有所得”,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期间,我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15.7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省内超过省外的历史性转变。

面对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递增,我省通过“选调生”“三支一扶”“政府购岗”“西部计划”“教师特岗计划”等,多措并举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而同步深入开展的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更是帮助高校毕业生叩开了高质量就业之门。

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省部共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升级版”,十八大以来,全省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992.14万人次,省内技工院校新培养毕业生42.63万人,创造了职业技能培训的“河南经验”。工程实施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19.06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入逾170亿元,先后建成实施345个示范基地项目,打造了河南技能培训品牌基地,推动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

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60.1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6.96%,为河南这个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和网络经济大省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河南,通过不断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正由“孔雀东南飞”转为“春暖燕归来”,“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应加快向“一人创业、带富一方”的创业效应转变,为全省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活力。2016年以来,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89.93万人,创办企业45.83万个,带动就业454.47万人,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体会到了“家门口”安居乐业的幸福感。

与“就业”密不可分的“收入”,则是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获得感。“十二五”期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百姓腰包更鼓了,生活更富足。

民生改善的足音连着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7年,我省继续从全省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集中力量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民生实事,真正做到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保、免费开展出生缺陷产前筛查、改善贫困地区7000所薄弱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空气优良天数达200天以上……一幅美好幸福生活的画卷,正在努力绘就。

策划、统筹:河南日报编委会

执行:张学文 孙德中 李晓玮 周岩森 李宜鹏

张华军 陈更生 万川明 郭玲玲 庞向辉 柯杨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豫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22650号 郑公备:410103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