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为世界文明增添色彩
[发布时间:2017-2-6 16:27:26] [来源:光明网] [责编:huayuwang] [作者:潘玥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围绕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

  文化自信是更高水平的自信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指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包括了从理论、方向到具体的实践层面等内容,是对1949年后尤其是对1978年后我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正反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全面思考、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之所以说它是一种自信,乃在于它是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经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不是我们党的个别领导人、也不是个别的理论家、更不是哪些个别的其他人士主观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全党全国人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追求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在实现复兴中国的伟大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形成的,这样的自信是实际上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理性自觉,它既不是盲目的自负自大,更不是简单的自我满足,而是对于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准确的把握。这三个自信提出后,为何现在又要提出文化自信?是否有重叠之处?我认为,文化自信比这三个自信站位点要更高,是在前三个自信基础上的更高水平的自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发展境界。衣食住行,言行举止,这些无疑是重要的文明形式,但决定这些具体形式的是文化,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内在文化所决定的。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又看不见摸不着。它宛如生命界的基因,即使外界有千变万化的条件,决定你这种生命体的属性的主要是这种基因。没有了这种基因,任何外在条件的努力也不可能使其成为其他的生命体。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最终的自信,必须要从文化上着手,只有文化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才能保证其永恒性、永久性,才会永不动摇。

  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第一,来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战乱纷争、悲欢离合,却一直延续和不断光大了至少近四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虽历经苦难,却始终保持一种前进的态势,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不断创造辉煌。请问,面对具有这样坚韧不拔和广阔胸襟、卓越智慧的历史,我们怎不为自己的祖先而自信?怎不为自己的自信而自信?

  第二,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的苦难辉煌的历史的自信。近代中国无数志士仁人、无数热血儿女都有一个梦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但是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牺牲了几百万烈士,中国共产党吃遍了人间的苦头,做出了种种既充满智慧、又具备大无畏精神的试验,最终使得四分五裂、列强横行的中国实现了彻底的独立;使得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为“两弹一星”的中国;使得几千年梦想丰衣足食的憧憬变成了今天“车如簇、楼如林”的现实。我们如何不自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庞立生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底蕴

  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毫无疑问,民族复兴注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它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民族在经济上或是政治、军事上变得足够强大,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化上也应当足够强大。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一个民族的复兴几无可能。但是,仅仅在经济、政治或是军事上变得强大,而没有必要的文化自觉以及与之相称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贡献,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辉煌文明的大国而言,如果不能自觉地在文化上有所创造、有所引领、有所贡献,就谈不上真正的复兴。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崛起,要想做到根本和持久,需要在文化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民族复兴在本质上乃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它需要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深沉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的自我肯定、自我认同和自我践履。它既表现为对自身文化魅力的信心和由衷自豪感,又体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理性体察和坚定信念,并落实为对自身文化精神的执着信仰与真诚践履。文化自信既包含着对已有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自信,也表现为对现实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并敞开为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自信。从本质上说,文化自信的立场应当是辩证的,它包含着内在目的的能动性原则,要求在反思中能动地建立起自身存在的根据,以期与自身的深刻本质起共鸣。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就是要挺立起自身文化的主体性,确立自身文化发展的主体自我意识,从而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去能动地塑造和建构自身在文化选择和文明转型中的自主能力,敞开自身文化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传统凝结着一个民族对于人、自然和社会最为根本、最为独到的觉解和认知,蕴含着这一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和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这一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鲜明特色。只有在文化传统的自身认同中,一个民族才会获得明确的主体自我意识,真正享有精神上的归属感和意义感。因此,文化自信必然内在地包含对已有优秀文化传统的自信。毫无疑问,文化传统是历史地形成的,它也要经历历史的变迁,并在历史的选择和过滤中沉淀下来。文化传统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源于过去,但不等于过去。传统并不仅仅存在于过去,它同样存活于现在之中,并对现在起作用,是现在的内在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现在中蕴含着传统,传统是为现在而生的。传统具有自己的历史性和时间性,但传统的意义却在于超出自身的历史性和时间性。传统是特殊的和民族性的,但传统的生命力却在于超出这种特殊性和民族性。可以说,传统是生命的种子,它只有在时代的淘洗和历史的发展中才能呈现出令人惊奇的丰富性和创造性,不断展示出自身的深度和潜藏的真理。因此,文化自信要求我们从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找到“存在的光亮”,在自己时代的理解方式中重新表达和复活我们的传统,拓展和深化我们对于文化传统的当代性理解。同时,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的文化精神,也已经内在地融合并转化为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内在组成部分。这些文化传统,都构成着我们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底气。

  通俗地说,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渗透并隐含在全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生活中,以微观的、弥散的、内在的方式规定并调节着全部社会生活,并凝结于人的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潜在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活动。文化内在并广泛地凝结于社会发展的道路之中,更是社会发展理论和制度的内在底蕴和深厚的精神基础。特别在当今时代,政治、经济等实践活动越是发展,其合法性问题和根基性问题就愈发显露出来,其对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的要求就愈加迫切,文化作为深层底蕴和内在根据所具有的机理性作用就更加凸显,文化的意义也就更加突出。文化对于民族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身份认同、精神凝聚、价值支撑、自我建构的作用日益清晰地显示出来。因此,文化自信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而言,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不仅体现为我们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自信,更重要的是,还内在地体现为对自身现有文化发展的自信。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基础。同时,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来自于我们新时期的存在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敞开的中国道路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蕴含着我们文化自信的真实力量。当代中国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点上。人类历史的经验是,生存的问题越是艰难和复杂,生存的动能和势能越是突出和强烈,生存的碰撞越是激越和深刻,它所掀起的精神浪花也就越加壮观和惊艳。回顾和省察近三十多年来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我们会发现,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强调把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紧紧依靠人民紧密结合起来,力求把国家、社会、市场三者关系加以有效整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的可承受程度协调起来,坚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相结合,努力把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文明底蕴优势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如此等等,这种发展经验中蕴含着一种理解自己和理解世界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深刻的文化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业已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创造和构思出的新的价值原则和所展现的文明方向,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现实力量。

  记者 潘玥斐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华豫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22650号 郑公备:41010302000004